◇为了处理超大客流问题,敦煌研讨院还展开了对莫高窟日游客承载量研讨和大数据剖析,科学查询核定单日游客承载量
◇游客戴上VR眼镜,能零间隔欣赏莫高窟第285窟的岩画、洞窟细节,还能“飞”到窟顶,融入岩画故事情节,沉溺式感触敦煌文明魅力
文 |《眺望》新闻周刊记者 宋常青 任延昕
游客在敦煌体会“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溺展”(2024 年 7 月 22 日摄)郎兵兵摄 / 本刊
身居沙漠绿地、地处丝路咽喉的甘肃敦煌是享誉国际的艺术宝库和文明殿堂。每年,数百万游客带着“一生中必定要去一次敦煌”的无限神往和幻想,踏上奔向敦煌的路。
本年前10个月,敦煌市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六大景区游客招待量达813万人次,超越上一年全年。
敦煌游览继续炽热,困难应战也交错叠加:面临数十倍于本地人口的游客数量,怎么应对旺季爆发性客流带来的应战?文物古迹游客承载量有限,怎么维护文物不被损坏?不行移动文物很多,怎么让它们“动”起来?
敦煌依托本身资源禀赋,在推进文明游览与科技深度交融中寻觅破题之法。文旅工业与数字科技邂逅引发的“数智蝶变”,让千年前史带着新的相貌走来。
让游览服务更才智
敦煌境内现有各类文物点266处,其间包含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三处国际文明遗产(点)。市内文旅范畴运营主体多、公共服务单位多、各类活动多,具有人员密布、价值密布的特色。关于初来乍到的游客来说,琳琅满目的挑选偶然也会成为甜美的烦恼。
不久前,27岁的湖北游客张丹菲计划了一场三天两夜的敦煌之旅。来之前,她经过“游敦煌”小程序,找到了从抵到达脱离所需的一站式游览信息,包含景点导览、酒店住宿、美食攻略、文明演艺、出行交通、敦煌文创。动动手指,数字技能就为她规划好了全部。
这款名为“游敦煌”的一体化综合性游览服务渠道,是近年来敦煌立异打造才智文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敦煌文旅集团旗下办理的景区资源,“游敦煌”渠道纵向贯通了票务、酒店、表演等运营主体,横向对接了通讯、交通、应急、卫生等政务数据,将游览相关职业资讯一致整理、整合,完成线上线下联动营销,推进供需匹配,激活了全域游览商场。
对游客来说,数字技能加持让游览愈加高效。线上购票、线下核销,能完成快速进入景区;随时随地打开小程序,就能够查询邻近实时公交车辆信息;票务、表演、酒店、美食攻略一望而知,玩耍功率明显进步……张丹菲说,这趟说走就走的敦煌之旅,由于有这个渠道而省心了不少。
敦煌才智游览有限责任公司技能服务部部门经理付鸿伟介绍,到10月13日,“游敦煌”本年累计上线产品743款,累计交易额达1.3亿元。下一步将加强数据归集和开发使用,经过多源数据整合和剖析,为智能决策剖析、工业监管供给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近年来,经过引进大数据、云核算、物联网等先进技能,敦煌还探究了对游览资源的智能化办理、对游客需求的精细化服务。
以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为例,云终端门禁体系让游客能够经过二维码、身份证、人脸辨认等多种手法进出景区,还完成了一票屡次入园的功用;网络售票数到达总售票数的25%,游客窗口排队的等候时刻有用削减;视频联网监控能够及时发现景区中暑游客,保证及时供给救助……
游览景区建造也不再局限于单一游览元素,而是走向交融与多元化。仅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现有的体会业态就现已增加到十余种,包含乘坐直升机俯视沙漠绿地的低空欣赏项目、骆驼骑乘体会、沉溺式VR飞翔体会,还有“引爆”交际媒体的万人星空演唱会。游客的多样挑选,带动游览消费从流质变“留量”,餐饮、住宿等业态也随之兴隆。
经过对游客数据的剖析,敦煌可对各景区游览资源实时调控,一起获取不一起段的游客特征模型,营销推行、服务监管、工业监测也得到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旺季时,提早做好人员引流分流和应急预案;冷季时,进行精准营销,完成“冷季不淡”的可继续展开。
游客感触到的是更个性化的服务。“结合游客的年纪、客源地、爱好偏好等数据,咱们能够调整万人星空演唱会的歌单和节目编列,为游客供给更丰厚的心情价值。”鸣沙山月牙泉游览展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有霞说。
比方,暑期会有专门播映给小朋友听的儿歌,晚年团数量居多时则会播映怀旧金曲,游客总能从“量身定制”的歌单收成共识和高兴。数据显现,在各项数字化手法的加持下,本年到10月23日,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客数量打破410万人,同比增加28.46%,游客满意度稳定在95%以上。
科技破解文保难题
每当暑期,敦煌游览都反常火爆。中外游客心中当之无愧的“顶流”敦煌莫高窟更是偶然会传来招待游客量已达承载上限的音讯。
游客欣赏志愿激烈,巨大而继续增加的客流量却令古建文物承受着巨大压力。文物维护与敞开使用,该怎么分身?
“绝不能为了游览献身文物,也不能由于维护将游客拒之门外。要本着对文物和游客相同高度负责的情绪,做好文物维护和游览敞开的平衡展开。”这是敦煌研讨院文保作业者们的答案,也是他们多年以来一向坚持的作业信条。
现在到访莫高窟的游客们,常常能从解说员口中听到如下描绘:“进入每个洞窟后,各种设备会记载我们的一举一动,连呼吸都会被严厉监测……”这并非虚言。
在敦煌研讨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每个敞开洞窟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客流量等数据,被会集显现在一整面墙的大屏幕上,几百公里内的降雨、洪水、风沙状况,也在大屏幕上实时更新。
这套预防性维护监测预警体系,依靠在窟区范围内投进的600多个不同类型传感器,完成了莫高窟大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崖体、展陈和游客承载量等数据的实时收集和交互剖析。
“洞窟是单面透风结构,空气交换量低。进入洞窟的游客过多时,窟内二氧化碳含量及温湿度会发生变化,对洞窟环境和文物形成冲击。”敦煌研讨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副主任张正模说,这套体系能够及时预警潜在危险,调整不一起段进窟客流量,还为展开预防性维护供给牢靠数据支撑。
比方,一旦窟内预警状况由绿变黄宣布警报,就标明窟内二氧化碳浓度、温湿度等目标已到达了安全阈值。随后,预警洞窟暂停敞开并自然通风至目标康复正常,游客则会被引导至其他洞窟欣赏。
现在,甘肃省内麦积山、炳灵寺、榆林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等敦煌研讨院所辖石窟群都被归入该体系,完成了对丝路文物本体、载体、游客等实时监测,有用支撑维护研讨和办理决策。
维护既要重视文物本体,也要重视探寻文物病害生成机理。2020年末在敦煌投入使用的国家古代岩画与土遗址维护工程技能研讨中心多场耦合实验室,正协助文物维护作业者经过实验研讨提醒文物病害发育机理,从这儿走出来的研讨成果,也将投入全国不同环境下文物的维护使用中。
为尽量包容超大客流,敦煌研讨院还展开了对莫高窟日游客承载量研讨和大数据剖析,科学查询核定单日游客承载量。
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现中心投入使用后,莫高窟开端施行总量操控、网络预定、数字展现、实地欣赏的游览敞开新方式。
现在,莫高窟正常票每日售6000张,游客能够欣赏8个洞窟。专家依照洞窟的巨细、年代、岩画雕塑特色等,规划了12条欣赏道路,不管来到这儿的游客被分配到哪一条欣赏道路,8个洞窟的欣赏都能够较为全面地让我们了解到敦煌文明。
在一睹莫高窟真容前,游客先在莫高窟数字展现中心看完《梦境佛宫》和《千年莫高》两部电影,在协助游客增进对莫高窟了解的一起,也让不一起段的游客汇集成一个批次,便利观影完毕后一致安排欣赏,然后完成景区人力物力资源的有用装备。
“一般状况下,游客欣赏洞窟全程需求花费两个小时,靠听解说获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经过观看影片等体会项目,游客能够更精准、明晰地了解洞窟背面的故事及文明内在,削减在洞窟内的停留时刻,进步洞窟承载量,丰厚游客的游览体会。”张正模说。
新的游览敞开方式下,莫高窟的日游客承载量从此前的3000人次增加到6000人次,游客满意度也逐年提高。
科技赋能线上体会
早在20世纪90年代,敦煌研讨院就开端了岩画数字化实验,历经30多年实践,今日敦煌莫高窟数字化研讨成果多样,使用场景丰厚,不只满意文物维护等专业研讨需求,一起灵敏回应着社会群众的文明需求,探究着向群众传达和遍及敦煌文明的多元途径。
2022年末,全球首个根据区块链的数字文明遗产敞开同享渠道——“数字敦煌·敞开资料库”正式上线,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档案面向全球敞开。国际各地的学者、文明爱好者只需坐在家中轻点鼠标,就可阅读超高分辨率的窟内图画。
面临数字内容再创造这一新理念和文明传达方式,“数字敦煌·敞开资料库”使用人工智能技能对岩画元素进行辨认和会聚,每个人都能够上传并出售自己对资料的二次创造。
区块链技能的加持可完成相关资料与授权、付出、下载等各个环节“上链”存证,在拉近了社会公众与文明遗产之间间隔的一起,也对敦煌文明的标准流通和数字产权维护进行了有利探究。
2023年4月,“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这个沉溺式线上博物馆经过数字照扫、三维建模等技能,高精度重现敦煌藏经洞。用户能够经过人物角色扮演,穿越到不一起代,与洪辩法师等8位前史人物互动,“亲历”藏经洞从晚唐到清末的相貌变迁。
2023年9月,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敦煌研讨院联合腾讯一起推出的“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溺展”正式启幕。
作为数字敦煌资源库首个深度文明常识互动项目,“寻境敦煌”环绕莫高窟第285窟,为用户带来敦煌岩画线上常识解说互动及线下VR深度体会。
在VR虚拟现实、三维建模、游戏引擎的物理烘托和大局动态光照等新技能的加持下,游客戴上VR眼镜,能零间隔欣赏莫高窟第285窟的岩画、洞窟细节,还能“飞”到窟顶,融入岩画故事情节,沉溺式感触敦煌文明魅力。
据敦煌研讨院文物数字化研讨所馆员韩雪介绍,针对当下年轻人更敞开、更多元的文明体会需求,“寻境敦煌”项目创始了更为完好的游览服务方式——“游前经过线上互动了解常识、游中沉溺式VR体会、游后现场留念‘置身国宝洞窟’留念视频”的晋级体会,也为文博数字化、文游览业立异拓荒又一全新场景。
“很多人体会完毕后都意犹未尽,还想再看一遍。沉溺展现在已成为莫高窟一个小爆款,分外受小朋友欢迎。”韩雪说。
本年以来,“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溺展”招待游客4.8万人次。业内人士以为,数字科技拓宽了文旅交融展开的途径。凭借科技手法,才智游览的新产品、新业态及场景得以加快开发,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设在宽广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动起来。
从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画和全景周游节目全球同享,到“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面世,再到超越2亿人次参加“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线上互动……在线上、在“云端”,敦煌文明正经过科技手法,以更丰厚的形状,与更广大范围的受众互联互通。
(《眺望》2024年第46期 )